社科網(wǎng)首頁|論壇|人文社區(qū)|客戶端|官方微博|報刊投稿|郵箱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2期 總第194期

2018-04-16

《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2 總第194

目錄及內容提要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專欄

 

走出中國社會學本土化討論的誤區(qū)

謝宇

摘要:中國社會學本土化的爭論雖然持續(xù)已久,但至今仍未產生共識。本文試圖從議題本土化、應用本土化和范式本土化三個角度說明社會學本土化是個偽問題。從議題上來看,中國社會學的研究議題已經相當?shù)乇就粱也槐貫橥怀霰就粱卣鞫`研究。從應用上來看,一些應用西方理論或方法的中國研究本土契合性不足,其原因在于研究者本身缺乏對社會學的認識和對如何做好研究的理解。若在秉承社會學研究規(guī)范性的同時能夠將社會學本身的情境性帶入其中,中國社會學必然能夠保持其學術的獨立性和原創(chuàng)力。從范式上來看,學術的貢獻和原創(chuàng)性應該由學術同行來評價,中國的社會學家所發(fā)展出的理論和方法應該對這個學科的主流領域具有影響力,應該有助于整個社會學學科的知識積累,而不只是對中國社會學有所貢獻。

關鍵詞: 本土化;中國社會學;社會學發(fā)展;學術范式;中國特色

 

馬克思的“過渡”理論與“卡夫丁峽谷”之謎

馮鋼

摘要:馬克思的“卡夫丁峽谷命題”被學界稱為“世紀性難題”。本文試圖從社會理論的視角,就馬克思在“命題”中闡述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及其在《資本論》、《馬克思古代社會史筆記》等相關著述中的思想表述,借鑒有關不同社會生產方式的內在構成分析法,探討馬克思關于“從一種生產方式向另一種生產方式過渡”的理論思想,以求對“卡夫丁峽谷命題”和當代社會主義實踐有一個更為深入的理解。

關鍵詞: 社會形態(tài);生產方式;卡夫丁峽谷

 

共同體與道德——論馬克思道德學說對德國歷史主義傳統(tǒng)的超越

李榮山

摘要:本文從滕尼斯對馬克思的誤讀出發(fā),在德國歷史主義取向的共同體傳統(tǒng)視域中考察了共產主義的道德意涵??傮w來看,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在起點上同歷史主義路向的德國共同體傳統(tǒng)具有很強的親和性,也是為了維護人的整全個性,但與后者的進路判然有別,并最終在道德問題上超越了后者。德國共同體傳統(tǒng)批判啟蒙理性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制度設計,試圖通過文化途徑重建共同體精神。他們試圖犧牲適度的政治經濟“平等”來為道德意義上帶有“等級性”的“良知自由”開辟空間,從而保全人的整全個性。這種文化取向沒能給政治經濟結構以合理的位置,始終無法跳出“在用社會力量塑造的社會中恢復共同體”的循環(huán)怪圈。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指出這個怪圈的癥結所在,試圖從根本上推翻導致這個怪圈的政治經濟結構,從而達到徹底解放人的個性的目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必須在真正的政治經濟平等的基礎上,為道德自由開辟新的空間,這樣既能消除人的等級差別,又能維護人的整全個性,從而超越了德國共同體傳統(tǒng),把共同體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關鍵詞: 共產主義;共同體;異化;道德

 

專題研究

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

 

超越財稅問題: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國財政體制垂直不平衡

魯建坤、李永友

摘要:本文從國家治理角度整體性地探討中國財政體制垂直不平衡存在的內在邏輯,發(fā)現(xiàn)中國財政體制具有很強的縱向激勵功能,契合于政治組織的縱向分工架構,因應國家治理需求。中央政府依賴自上而下的縱向激勵統(tǒng)籌地區(qū)發(fā)展和解決地方政府約束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具體包括政治激勵與財政激勵兩種機制。政治激勵在改善國家治理績效中的不足導致財政激勵的擴張,因而呈現(xiàn)財政體制垂直不平衡??v向激勵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潛藏著隱患。在政策層面,本文啟示財稅體制改革應超越單純的財稅問題,站在國家治理的高度來系統(tǒng)性地進行設計。

關鍵詞: 國家治理;上下分治;縱向激勵;財政體制垂直不平衡

 

“公益經營者”的形塑與角色困境——一項關于轉型期中國農村基層政府角色的研究

陳頎

摘要: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學界將農村基層政府定位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yè)”角色,但企業(yè)角色理論忽略了基層政府的“公益”角色屬性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與意義。實際上,在政府體制、社會與市場環(huán)境的共同形塑下,農村基層政府扮演著遠比“企業(yè)”更為復雜的“公益經營者”角色。本文通過案例研究發(fā)現(xiàn),基層政府不僅受到市場和政府體制的激勵而從事經營,而且受到政府體制和社會壓力的約束,將經營作為應對壓力的策略。這表明基層政府是因應不同環(huán)境而采取相應的行為策略,且具有多重目標取向,并非單一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文還發(fā)現(xiàn),一些地區(qū)發(fā)生的社會沖突使基層政府遭遇“公益”與“經營”角色不相匹配的困境,但沖突發(fā)生不能歸結于政府謀利,而是源于政府經營內生的權責失調。

關鍵詞: 公益經營者;角色重塑;角色困境

 

浮動控制與分層嵌入——服務外包下的政社關系調整機制分析

徐盈艷、黎熙元

摘要:當前對政社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對社會組織的分類控制、制度約束與社會組織的依附及嵌入式發(fā)展等方面,強調政府對社會組織單一向度的影響、宏觀政府制度約束下社會組織的不同發(fā)展形態(tài)。對于不同時期多層級地方政府內部與社會組織的互動及關系運作還欠缺深入的分析,從而導致單一化和靜態(tài)化的結論。本文基于G市近十年政策文本和社會組織訪談資料,提出政府即便是針對同一類社會組織,也會依據(jù)政策目標和風險控制,通過不同時期控制權所包含的不同要素在層級政府之間的分配,實現(xiàn)對它們的浮動控制,而專業(yè)社會組織也具備反訴的能力和空間,它們會針對政府控制權分配的不同層級進行分層嵌入。

關鍵詞: 服務外包;浮動控制;分層嵌入;政社關系

 

論文

 

社會出身與教育獲得——基于CGSS 70個年齡組數(shù)據(jù)的歷史考察

方長春、風笑天

摘要:社會出身對人們教育獲得的影響受制于人們所處的社會情境。在中國最近幾十年的社會變遷過程中,社會出身,或者說先賦性因素對人們的教育獲得的影響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化?對CGSS 70個年齡組教育獲得過程的考察表明,先賦性因素影響作用的歷史變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了基于重大事件的歷史分期特征和從“平均主義”模式轉向“自由競爭”模式的特征。本研究還顯示,以往的模式轉換和重大事件歷史分期假定并不能充分描繪先賦性因素對教育不平等影響作用的歷史變遷過程,在得到普遍關注的宏觀過程之外,可能還存在著被忽略的、同樣作用于教育不平等形成的結構性因素。社會變遷過程對于教育不平等的影響有待更為細致的檢驗。

關鍵詞: 教育獲得;社會出身;先賦性因素;歷史變遷;教育不平等

 

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兼談如何講述中國故事

劉子曦

摘要:近年來,敘事分析在社會學中蔚然成風,本文旨在系統(tǒng)梳理“敘事”的特質與理論意涵,以此提出敘事社會學“故事”與“講故事”兩種路徑,并整合已有的研究主題和方法,對敘事社會學的研究圖景進行展望。筆者首先回顧了敘事研究的多學科源流,集中論述了“敘事”的四大特征:普遍重要性、具體時間性、內在因果性與潛在反抗性,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對兩種路徑的論述。第一種路徑關注故事的構成元素、結構模型與網(wǎng)絡表征,發(fā)展出針對敘事網(wǎng)絡的結構性分析,第二種路徑關注敘事情境效應、敘事者效應以及敘事的社會效用,發(fā)展出反思性的敘事行為分析。本文對兩種方式各自存在的優(yōu)缺點進行初步探索,指出糅合兩種方式的可能性,提出在豐富敘事相關概念的基礎上,以“故事形態(tài)學”切入敘事,由此增進我們對當下中國社會的理解。

關鍵詞: 敘事;故事;講故事;中國故事;故事形態(tài)學

 

人情對賄賂及其“道德化”的影響——基于找關系入學的民族志研究

阮極

摘要:中國的拉關系走后門現(xiàn)象有不少涉及賄賂行為。本文通過2012-2014年在中國南方兩個城市開展的有關家長為子女找關系入學的民族志研究發(fā)現(xiàn),人情倫理不單給賄賂行為加上了信任和網(wǎng)絡保障的“雙保險”,還為賄賂行為提供了倫理道德上的支撐。本研究中行賄受賄雙方運用互動儀式進行的“道德化”表演主要是企圖掩蓋人情中的工具性成分,而并非是為了掩飾賄賂的“不合法與不道德性”。賄賂關系中的“道德化”實際上是“儀式資本”的一種應用,它用“工具性禮”的互動儀式表演來促進社會資本的獲得。

關鍵詞: 關系;人情;互動儀式;賄賂;儀式資本

 

生命歷程的制度化:歐陸生命歷程研究的范式與方法

鄭作、胡珊

摘要:生命歷程研究已成為我國社會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除了主流的北美埃爾德范式之外,在歐陸生命歷程研究中還有一個與之同等重要的科利范式。這一范式以“生命歷程的制度化”理論為主軸,強調生命歷程在社會制度的形塑下成為一種結構性的整體?;诖死碚?,歐陸范式發(fā)展出兩大研究層面:制度分析層面和生平規(guī)劃分析層面。借助歐陸范式,中國的生命歷程研究可望拓展出新的研究視野。

關鍵詞: 科利;生命歷程;生命歷程的制度化